党委( 学校 )办公室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正文
2025网络安全宣传周:扬校园阳光网络之帆,拒不良信息侵蚀之风
发布日期:2025-09-16 17:48  

undefined

在高校,网络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“第二空气”——上课用学习通,吃饭点外卖,买东西刷校园卡,甚至交朋友都靠社交软件。但越是离不开网络,越要警惕那些“披着熟悉外衣”的陷阱。

一、凡是“要钱”的,先“核实”!

1.如果收到“老师”“辅导员”“同学”的转账要求,第一时间打电话或当面确认(不要只回微信/QQ);

2.遇到“兼职刷单”“垫付资金”“缴纳保证金”等话术,直接判定为诈骗——天上不会掉馅饼,所有“轻松赚钱”的背后都是陷阱;

3.学校的任何费用通知(学费、住宿费、教材费),一定会通过官方渠道(校园网公告、班级群辅导员通知、官方APP)发布,不会只通过私人转账。

二、保护隐私,从“少晒”开始!

1.发朋友圈时,避开定位、学号、证件照、课表等敏感信息;

2.社交账号的“个人简介”里,不要写具体的学校、专业、年级(比如“XX大学202X级计算机专业”);

3.二手交易时,用模糊信息代替精确地址(比如“校门口快递站自提”而不是“XX宿舍楼101”),不要直接发校园卡照片。

三、设置密码和权限,别偷懒!

1.每个平台的密码尽量不同,可以用“复杂短语+符号”(比如“202XXiaoHua@tushuguan”),并定期修改;

2.下载App时,只给必要的权限(比如天气软件不需要通讯录,拍照软件不需要定位);

3.公共WiFi只用来刷资讯、看视频,涉及金钱的操作(支付、登录网银)一定要用校园网或自己的移动数据。

四、遇到可疑情况,立刻“喊停”!

1.收到“中奖通知”“亲属出事”“账号异常”等电话/短信,先挂断/不点击链接,通过官方渠道核实;

2.手机收到“验证码”时,千万不能告诉任何人(包括自称“客服”的人)——验证码是最后一道防线;

3.如果发现自己可能被骗,第一时间联系辅导员、保卫处,并拨打110报警(保留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等证据)。

五、网络安全是我们自己的责任

在学校,我们常说“对自己负责”,网络安全就是最重要的一环。骗子不会因为你是大学生就手下留情,但你可以因为“多留一个心眼”避开陷阱。

下次发朋友圈前,先问问自己:“这些信息如果被坏人看到,会怎么利用?”

下次点击链接前,先检查一下:“这个网址真的是学校/官方的吗?”

下次设置密码时,多花30秒:“这个密码真的只有我自己知道吗?”

你的每一次谨慎,都是在为自己的校园生活筑一道安全墙。网络安全不是“小题大做”,而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掌握的“生存技能”。

上一条:2025网络安全宣传周:网络如双刃剑,安全使用是关键 下一条:美育大讲坛第四十二期公告